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,是懂得「期待管理」
许多孩子因为父母的高期待而患上抑郁症,无法正常上学,原本可以通过努力和天赋拥有更好的人生,却因心理创伤而需要花费长时间修复,离曾经触手可及的光辉人生越来越远,让人感到痛惜和遗憾。
《亲密关系》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·孟曾说过:“我们父母真的只能做他的后盾,让他知道,爸爸妈妈永远都在背后。我发自内心地觉得,这个世界,像孩子这么爱你的人其实不多,所以我会觉得即使他撒谎,或是做了一些你觉得不好的事情,这些行为背后,是孩子想要得到你的认可,其他的东西就没有必要那么计较吧。更加地去看到他,看见这个孩子,而不是看见我想要的那个孩子。”
一、故事案例
有位家长分享了这样一件事:有一天她下班回家,竟然看到女儿正在收拾厨房,并且做好了饭菜,这让她非常惊讶。因为孩子之前因为抑郁已经休学几个月,起初闭门不出,完全无法沟通交流,连饭也不出来吃。以前虽然孩子乖巧懂事听话,但基本上没让她做过家务活,没想到她独立自理能力这么强。
直到这一刻,家长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所在。她曾经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炫耀工具,养育一个优秀的女儿成了她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来源。于是,她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关注,不仅管孩子的学习,还让她参加各种兴趣班。虽然也会带孩子出去旅游,但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增长见识,开阔视野,而不是真正的休闲和放松。
在她的心中,她早已规划好了女儿应该成长为何种模样:身材高挑、漂亮、才艺多、高学历、性格好、三观正、工作体面稳定、社会地位高、有高质量的朋友和爱人、身体健康、幸福快乐。这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长成的样子,也是长大后会受欢迎的类型。但是,期望归期望,我们不能因为过于期待孩子成为我们理想中的样子,而对那些偏离预期的行为过度恐慌、干涉、控制。
例如,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,不允许孩子吃不健康的食品,必须规律作息;期望孩子有良好的身材管理,所以严格控制饮食,保持健身锻炼;想让孩子多才多艺,占用孩子休息时间安排各种兴趣班;担心孩子受到同龄人的不良影响,限制孩子的交友,让她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上;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,要求孩子晚上九点前必须回家,不能单独外出等。
这些做法的背后,家长以为是出于爱,但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期待过高。不信任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处理问题,不信任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判断力,不信任孩子自己也想变好并不会自甘堕落。一旦孩子的言行举止偏离了家长的期待,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,家长就开始认为是孩子的问题。
二、家长高期待对孩子可能产生的三阶段影响:
焦虑阶段:孩子感受到压力和焦虑,自尊心和自信受损,可能出现生理和心理症状。
退缩阶段:孩子自责、焦虑加剧,影响其行为、智力和人格发展,可能逃学、回避学习。
冲突阶段:家长的失望激发孩子的不满,亲子关系紧张,孩子可能表现出叛逆、抑郁或离家出走
三、心思考教育为您整理的方法表格
领域 | 不健康期待的表现 | 健康期待的实践 |
---|---|---|
学术成绩 | 过度担忧成绩下滑,立即安排补习,压缩娱乐时间 | 鼓励自主学习,接受成绩波动,提供必要的支持而非过度干预 |
身体健康 | 完全禁止不健康食物,严格控制饮食,过度强调健身 | 教育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的重要性,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|
社交与友谊 | 过度限制交友,担心不良影响,要求专注学习 | 鼓励社交活动,教授辨别朋友的能力,平衡学习与社交时间 |
兴趣与才艺 | 强制参加多种兴趣班,占用所有休息时间 | 支持孩子自主选择兴趣爱好,确保有足够休息和自由时间 |
人身安全 | 极端的安全措施,如限制夜间外出,过度监控 | 教育安全知识,建立合理的规则,允许适当的风险探索 |
自我发展 | 设定过高的目标,期望成为社会精英 | 设定可达成的目标,重视过程而非仅结果,鼓励个人兴趣与特长发展 |
心理健康 | 对成绩、行为的高期望导致孩子压力大,可能引发抑郁 | 提供情感支持,认可努力而非仅成果,培养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|
沟通与理解 | 缺乏深入交流,只关注成绩与表现 | 定期进行家庭会议,倾听孩子感受,共同解决问题 |
在实践中,父母应牢记以下几点:
接纳孩子的个性和差异,不要试图塑造“完美”的孩子。
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发展路径。
鼓励孩子探索自我,追求个人兴趣和激情。
在孩子面临挑战时提供支持,而不是批评或惩罚。
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,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。
教育孩子自我价值不仅仅来源于外部成就。
通过采用这些健康期待的实践,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,培养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,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