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心思考家庭教育官网

时间管理:养废一个孩子,就是逼他“勤奋到极致”

本文浏览次数:1 百度已收录

一早,看了一位爸爸的朋友圈,内心五味杂陈。凌晨6点不到,别的孩子都还在睡梦中,爸爸就催儿子起床早读了,儿子太困起不来,求爸爸让他再睡一会儿。结果,爸爸不为所动。  真的好心疼,明明昨晚这个孩子才熬夜学习到深夜10点多啊!


其实这个男孩我是认识的,和我侄子同一个班,明明才三年级,却学起了四年级的课程。  明明是假期,却比上学还忙。别的孩子双减之后,负担都轻了,玩的时间都多了,可他除了学校作业,还有爸爸准备的每科30套卷子,两本练习册。 


前两天在楼下见到小男孩时,他耷拉着脑袋,脸上没点笑容,整个人没点精气神,不禁想起一句话:“父母毁掉一个孩子的方式很简单,逼他一直学习就够了。”

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,因为害怕孩子落后于人,便疯狂挤占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,  希望孩子像个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学习。但其实这种过度消耗身体,透支精力的努力,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低效勤奋,最后拖垮孩子。

图片


一、低质量的勤奋,比懒惰还可怕


听过一句话:“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。”  身边有不少家长把这句话奉为圭臬,推着孩子不断往前走。 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? 


纪录片《学习的背叛》中,有一个叫叶媛的女孩,就把勤奋做到了极致。 

她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,连凌晨2点睡觉,都是奢侈。 

她每天的计划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目标,为了争分夺秒,甚至连吃饭、上厕所的时间都进行了限制。 

一本教科书,她要抄写好几遍,直到背下来。 

 
长时间的握笔,让叶媛的手变形,僵硬没力,她就找来橡皮筋绑在手上写。  她为了学习,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,可结果却不尽人意:  高中第一次大考,395名学生中,她排到了315名。  最后,她无奈感慨:“努力学习和学习的结果是两回事。” 


低效率的学习,根本无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,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限的精力消耗中。

其实,好的成绩从来不是学习时间的堆砌。 

《大脑的规则》一书中曾从脑科学的角度揭示了这么一个真相:  很多家庭所信奉的“勤奋鸡娃”大法,不仅毫无益处,反而会毒害孩子的大脑,让他的成绩变得更差。  因为负责学习、分析、抽象、计算的左脑易疲劳,过度使用就会陷入低效化,  交替使用左右脑,转换活动才可以使大脑各个区域得到休息,提高脑工作效率。

一个孩子,如果没有娱乐,没有自由,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,  那么,耗光的不仅仅是孩子大脑的能量,还有生命的活力。


少年发声栏目里,13岁的女孩小黎,她从小就是学霸,该学习就学习,该玩就玩,  
很少参加课外补习班。  初二时,她自觉不够努力,焦虑下开始熬夜学习。  每天除了学校作业,她给自己布置了很多作业,睡觉时间很少超过4小时。 


每一天,她不是在写作业,就是在刷题,要不就是在补课。  但一天的疲劳战打下来效率并不高,白天没学好,她就越想靠晚上补回来,  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,成绩不升反降。  最后她不堪重负,终于“崩断了”。 


她变得全天都很困,很想学,但再也学不进去,一提笔就会呕吐,甚至,  她常常幻想自己就此死去该有多好。  后来,她因为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,而不得不休学在家。


李玫瑾教授早就告诫过家长们:  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学习, 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,小脑得不到刺激,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,就容易  
出现心理问题。 


弦拉得太紧一定会断,教育用力过猛一定会得不偿失。  把孩子禁锢在四尺见方的课桌上,他的世界也被收窄到了方寸之间,  没有远眺的空间、思考的时间、探索的机会,  他的成绩再好,内心也是荒芜的。


二、优秀的孩子,都赢在了“时间管理”

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:  有的孩子在书桌前忙忙碌碌、争分夺秒,  可就是刷题无数、成绩止步;  而很多学霸,不补课、不熬夜,学习成绩还稳稳的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
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二名,北大毕业生刘嘉森是这样说的: 


学霸拼的不是持久战,而是自我管理:通过时间管理,来提高学习效率。  在衡水中学三年,他做了十几万道题,卷子摞起来有2米多高,  从省1000名开外,一路拼到省第2,但一天都没有熬夜。 


刘嘉森表示,自己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,10点半前入睡,中午1小时的午休。  充足的睡眠、休息,就是他第二天高效学习的保障。  另外,他一直坚持间歇式学习,每学习个几十分钟,必须休息一下。  他说:“脑力体力难以一直饱满,所以做事情要讲求间歇。”


孩子不是做题机器。  一直学习,不是最大化利用了时间,而是低效化了勤奋。  劳逸结合,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工作、松紧有度,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。


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保罗·凯利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  

将600名商学院学生分为三组,学习相同的知识。 前两组是连续学习法,每次都是高密度学习1小时。  第三组则使用“间歇式”学习法,每小时有多次10分钟的休息时间。  一周后的结果显示,间歇式学习的学生比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内容多了五分之一。 


研究还发现,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知识,  

有78%是学习的前半小时内获得的,在此之后,大脑失去了最初的活力,  后半小时仅记住了内容的22%。  换句话说,连续学习时间越长,学习效率越低。 

适当的休息,反而提高了学习质量,适当停下来,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为了下一次的学习续航。学习就是一场长跑,张弛有度的孩子,才能铆足了精力向前奔跑。


三、假期帮孩子这样计划,充实又高效

知名教育家郑强表示: 


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,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。教育,应该是要让孩子在途中持续加速度奔跑。  想要孩子跑得远、跑得久,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“加速度”。  假期里,我们不妨帮孩子这样计划。

时间活动内容注意事项
16:30 - 17:00放学回家,休息短暂休息,喝水,吃点水果
17:00 - 17:30体育锻炼(如跳绳)家长陪伴,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运动
17:30 - 18:00自由活动/兴趣爱好如画画、乐器练习等
18:00 - 19:00晚餐家庭共餐时间
19:00 - 19:15餐后休息散步或短暂放松
19:15 - 21:45学习时间使用番茄工作法
19:15 - 19:40数学作业集中精力完成25分钟,休息5分钟
19:45 - 20:10英语阅读集中精力完成25分钟,休息5分钟
20:15 - 20:40语文复习集中精力完成25分钟,休息5分钟
20:45 - 21:10科学实验报告集中精力完成25分钟,休息5分钟
21:15 - 21:45错题本回顾集中精力完成25分钟,之后休息5分钟
21:45 - 22:00自由活动/兴趣爱好如乐器练习、阅读等
22:00 - 22:30准备睡觉洗漱,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


如果说学习是一个耗电的过程,兴趣爱好,对孩子来说就是在充电。学习累了,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里,不仅可以愉悦身心,还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,保持能量满满。


家庭教育专家王秋云说:“父母的教育智慧里,藏着孩子未来20年后的样子。可如果不懂得正确的方法,就会把孩子带上错误的道路。”孩子的成长,就是父母的修行。只有正确的教育方法,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。


与其被教育焦虑牵着鼻子走,用让人窒息的爱和高期待将孩子裹挟,父母们不如放长目光,对当下的教育反思,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方向。父母前进一小步,孩子前进一大步。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,背后都站着有眼界和格局的父母。他们懂得教孩子拼搏,亦懂得教孩子享受时光。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,收获一个快乐而充实的暑假。


相关推荐